第826章(2 / 2)
傅铁山的腰杆挺直了不少,脸上也多了笑容。他依旧话不多,但有人问起,便会含糊地说一句:“娃儿瞎鼓捣,弄了点草肥地,没想到还真有点用。”他将功劳大半推到了儿子身上,这既是对儿子的爱护,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。
傅少平对此心领神会,依旧扮演着那个有些安静、偶尔会冒出些“奇怪”想法的孩童角色。
春末夏初,雨水渐多,杂草也开始疯长。村里其他人家开始忙着锄草,傅少平却提出了一个让傅铁山再次愣住的想法。
“爹,锄下来的草,别扔了,就堆在玉米棵下面吧。”
“堆在下面?那不成养草了?跟庄稼抢肥咋办?”傅铁山不解。
“山神爷爷说,草烂在根旁边,肥力就直接给庄稼吃了,比撒开还好。还能保墒,让地不那么快干。”傅少平搬出了“山神”这块金字招牌。这其实就是覆盖保墒和就地堆肥的原始理念。
傅铁山将信将疑,但还是照做了。于是,在别家地里光秃秃只有庄稼苗的时候,傅家地里玉米秆下面,却覆盖着一层慢慢腐烂的杂草。奇怪的是,地里的杂草长得反而比别家慢,土壤也确实看起来更湿润。
与此同时,傅少平对山林的利用也进入了更精细的阶段。他不再满足于找到现成的木耳和野菜。他带着狗娃,开始有意识地“经营”那些生长木耳的腐木区,清除周围的竞争植物,偶尔还会洒上一点水(如果附近有水源)。他甚至尝试将一些生长密集的蕨菜幼苗,移栽到自家屋后阴凉湿润的坡地上,看能否成活。
他还发现了一种村民不屑一顾的野果——“酸枣”,个头小,味道极酸,只有孩童偶尔摘来戏耍。傅少平却知道,这种野枣维生素含量极高,晒干后可以储存。他发动狗娃等几个玩伴,大量采集酸枣,承诺分他们一部分。杨氏将这些酸枣洗净晒干,果然得到了一小袋可以长期保存的干果,在青黄不接时泡水喝,能预防坏血病。
家里的两只母鸡,在傅少平持续用螺蛳粉、骨粉(他引导父亲将偶尔找到的野兔、山鸡细小骨头砸碎)和零星发酵残渣的喂养下,状态越发稳定,下蛋也规律起来。傅少平甚至建议母亲,将鸡圈底部沉积的鸡粪和垫草定期清理出来,堆在屋角发酵,准备作为秋季播种冬小麦的追肥。
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和改变,看似琐碎,却让傅家的生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善着。虽然依旧清贫,餐桌上不见油腥,但至少能吃饱了,食物种类也丰富了少许。杨氏脸上的愁苦几乎褪尽,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。傅铁山更是干劲十足,除了侍弄庄稼,一有空就琢磨着还能从山里家里捣鼓出点什么。
盛夏来临,玉米抽穗,豆子开花。傅家地里的庄稼长势愈发惊人,玉米秆粗壮,叶片墨绿,豆荚饱满,与旁边地里那些蔫黄低矮的同类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村里关于傅家“平娃儿”是“山神童子”的传言愈演愈烈。连族长傅老栓都忍不住,在一个傍晚拄着拐杖来到了傅家。
“铁山啊,你家这地……真是平娃儿弄的?”傅老栓看着精神焕发的傅铁山,又瞟了一眼正在屋前安静地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的傅少平,语气复杂地问道。
傅铁山恭敬地请族长坐下,憨厚地笑了笑:“族长,娃儿就是瞎琢磨,运气好,碰上了。”
傅老栓浑浊的眼睛里闪着精光:“瞎琢磨能琢磨成这样?铁山,咱们一个祖宗,有啥好法子,可不能藏着掖着啊。你看村里大家的地……”
傅铁山面露难色,看向儿子。他本就不是善于言辞的人。
这时,傅少平放下树枝,走了过来,对着傅老栓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,声音清脆:“族长爷爷,不是我有什么法子,是山神爷爷怜惜我们家太难,在梦里教了我一些伺候土地的法子。这些法子不一定对别家有用,而且……挺费工夫的。”
他这话说得很有技巧,既抬出了“山神”避免被觊觎,又点明了“费工夫”,暗示并非不劳而获的捷径。
傅老栓人老成精,哪里听不出话里的意思。他深深看了傅少平一眼,这个孩子比他想象中还要聪慧沉稳。他叹了口气:“是啊,神仙法子,哪是那么容易学的。平娃儿是个有造化的。”他不再追问具体方法,转而聊了些村里的闲话,便起身离开了。
送走族长,傅铁山松了口气,拍了拍儿子的肩膀,眼神里充满了骄傲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。他这个儿子,真的不一样了。
傅少平看着族长离去的背影,心中明了。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适当的藏拙和保持神秘,是必要的。他将这些村民的反应,也视作红尘修心的一部分。
夜晚,傅少平躺在硬板床上,听着窗外夏虫鸣叫。他的神识内敛,感受着这一世微弱却坚韧的生机在体内流转。百世书的微光在识海深处静静闪烁,记录着这平凡却充满智慧的点点滴滴。
他不需要呼风唤雨,不需要移山倒海。看着父母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,看着这片贫瘠土地在自己引导下焕发出的生机,这种创造和守护的成就感,远比上一世执掌星辰、颠覆天庭来得平淡,却更加真实、温暖。
夏去秋来,沉甸甸的收获季节,即将检验他这大半年“深耕细作”的成果。那将是对这个家庭,也是对他这一世“道”的第一次真正考验。
秋风送爽,吹黄了稻谷,也染红了山间的枫叶。望山村迎来了一年中最关键也最令人忐忑的时节——秋收。
傅家那几亩曾经无人看好的薄田,此刻成了全村瞩目的焦点。玉米秆子比人都高,粗壮得如同小儿手臂,上面挂着两三个饱满结实、粒粒鼓胀的玉米棒子,外壳金黄。垄间的豆子更是枝繁叶茂,豆荚密密麻麻,几乎将茎秆压弯。
这与旁边其他人家地里那稀稀拉拉、棒子细小、豆荚干瘪的景象形成了天壤之别。村民们看着傅家的庄稼,眼神复杂,有羡慕,有嫉妒,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。
开镰那天,傅铁山和杨氏天不亮就下了地。傅少平也跟在后面,他虽然力气小,干不了重活,但也拿着个小篮子,帮忙捡拾掉落的豆荚。
镰刀挥下,金黄的玉米秆应声而倒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傅铁山摸着那沉甸甸的玉米棒,手都有些颤抖。杨氏更是喜极而泣,一边抹着眼泪一边飞快地掰着棒子。“他爹……这、这收成……我活了大半辈子,就没见过这么好的玉米!”杨氏的声音带着哭腔。(本章完) ↑返回顶部↑
傅少平对此心领神会,依旧扮演着那个有些安静、偶尔会冒出些“奇怪”想法的孩童角色。
春末夏初,雨水渐多,杂草也开始疯长。村里其他人家开始忙着锄草,傅少平却提出了一个让傅铁山再次愣住的想法。
“爹,锄下来的草,别扔了,就堆在玉米棵下面吧。”
“堆在下面?那不成养草了?跟庄稼抢肥咋办?”傅铁山不解。
“山神爷爷说,草烂在根旁边,肥力就直接给庄稼吃了,比撒开还好。还能保墒,让地不那么快干。”傅少平搬出了“山神”这块金字招牌。这其实就是覆盖保墒和就地堆肥的原始理念。
傅铁山将信将疑,但还是照做了。于是,在别家地里光秃秃只有庄稼苗的时候,傅家地里玉米秆下面,却覆盖着一层慢慢腐烂的杂草。奇怪的是,地里的杂草长得反而比别家慢,土壤也确实看起来更湿润。
与此同时,傅少平对山林的利用也进入了更精细的阶段。他不再满足于找到现成的木耳和野菜。他带着狗娃,开始有意识地“经营”那些生长木耳的腐木区,清除周围的竞争植物,偶尔还会洒上一点水(如果附近有水源)。他甚至尝试将一些生长密集的蕨菜幼苗,移栽到自家屋后阴凉湿润的坡地上,看能否成活。
他还发现了一种村民不屑一顾的野果——“酸枣”,个头小,味道极酸,只有孩童偶尔摘来戏耍。傅少平却知道,这种野枣维生素含量极高,晒干后可以储存。他发动狗娃等几个玩伴,大量采集酸枣,承诺分他们一部分。杨氏将这些酸枣洗净晒干,果然得到了一小袋可以长期保存的干果,在青黄不接时泡水喝,能预防坏血病。
家里的两只母鸡,在傅少平持续用螺蛳粉、骨粉(他引导父亲将偶尔找到的野兔、山鸡细小骨头砸碎)和零星发酵残渣的喂养下,状态越发稳定,下蛋也规律起来。傅少平甚至建议母亲,将鸡圈底部沉积的鸡粪和垫草定期清理出来,堆在屋角发酵,准备作为秋季播种冬小麦的追肥。
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和改变,看似琐碎,却让傅家的生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善着。虽然依旧清贫,餐桌上不见油腥,但至少能吃饱了,食物种类也丰富了少许。杨氏脸上的愁苦几乎褪尽,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。傅铁山更是干劲十足,除了侍弄庄稼,一有空就琢磨着还能从山里家里捣鼓出点什么。
盛夏来临,玉米抽穗,豆子开花。傅家地里的庄稼长势愈发惊人,玉米秆粗壮,叶片墨绿,豆荚饱满,与旁边地里那些蔫黄低矮的同类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村里关于傅家“平娃儿”是“山神童子”的传言愈演愈烈。连族长傅老栓都忍不住,在一个傍晚拄着拐杖来到了傅家。
“铁山啊,你家这地……真是平娃儿弄的?”傅老栓看着精神焕发的傅铁山,又瞟了一眼正在屋前安静地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的傅少平,语气复杂地问道。
傅铁山恭敬地请族长坐下,憨厚地笑了笑:“族长,娃儿就是瞎琢磨,运气好,碰上了。”
傅老栓浑浊的眼睛里闪着精光:“瞎琢磨能琢磨成这样?铁山,咱们一个祖宗,有啥好法子,可不能藏着掖着啊。你看村里大家的地……”
傅铁山面露难色,看向儿子。他本就不是善于言辞的人。
这时,傅少平放下树枝,走了过来,对着傅老栓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,声音清脆:“族长爷爷,不是我有什么法子,是山神爷爷怜惜我们家太难,在梦里教了我一些伺候土地的法子。这些法子不一定对别家有用,而且……挺费工夫的。”
他这话说得很有技巧,既抬出了“山神”避免被觊觎,又点明了“费工夫”,暗示并非不劳而获的捷径。
傅老栓人老成精,哪里听不出话里的意思。他深深看了傅少平一眼,这个孩子比他想象中还要聪慧沉稳。他叹了口气:“是啊,神仙法子,哪是那么容易学的。平娃儿是个有造化的。”他不再追问具体方法,转而聊了些村里的闲话,便起身离开了。
送走族长,傅铁山松了口气,拍了拍儿子的肩膀,眼神里充满了骄傲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。他这个儿子,真的不一样了。
傅少平看着族长离去的背影,心中明了。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适当的藏拙和保持神秘,是必要的。他将这些村民的反应,也视作红尘修心的一部分。
夜晚,傅少平躺在硬板床上,听着窗外夏虫鸣叫。他的神识内敛,感受着这一世微弱却坚韧的生机在体内流转。百世书的微光在识海深处静静闪烁,记录着这平凡却充满智慧的点点滴滴。
他不需要呼风唤雨,不需要移山倒海。看着父母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,看着这片贫瘠土地在自己引导下焕发出的生机,这种创造和守护的成就感,远比上一世执掌星辰、颠覆天庭来得平淡,却更加真实、温暖。
夏去秋来,沉甸甸的收获季节,即将检验他这大半年“深耕细作”的成果。那将是对这个家庭,也是对他这一世“道”的第一次真正考验。
秋风送爽,吹黄了稻谷,也染红了山间的枫叶。望山村迎来了一年中最关键也最令人忐忑的时节——秋收。
傅家那几亩曾经无人看好的薄田,此刻成了全村瞩目的焦点。玉米秆子比人都高,粗壮得如同小儿手臂,上面挂着两三个饱满结实、粒粒鼓胀的玉米棒子,外壳金黄。垄间的豆子更是枝繁叶茂,豆荚密密麻麻,几乎将茎秆压弯。
这与旁边其他人家地里那稀稀拉拉、棒子细小、豆荚干瘪的景象形成了天壤之别。村民们看着傅家的庄稼,眼神复杂,有羡慕,有嫉妒,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。
开镰那天,傅铁山和杨氏天不亮就下了地。傅少平也跟在后面,他虽然力气小,干不了重活,但也拿着个小篮子,帮忙捡拾掉落的豆荚。
镰刀挥下,金黄的玉米秆应声而倒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傅铁山摸着那沉甸甸的玉米棒,手都有些颤抖。杨氏更是喜极而泣,一边抹着眼泪一边飞快地掰着棒子。“他爹……这、这收成……我活了大半辈子,就没见过这么好的玉米!”杨氏的声音带着哭腔。(本章完)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