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6章(1 / 2)
“爹,我前几天跟狗娃去河边玩,看到河滩上长着一种开着紫花的草,根扎得特别深。狗娃说,那种草长过的地方,土好像会松一点。”傅少平描述的是紫云英,一种常见的绿肥植物。他继续引导,“山神爷爷好像也说过,有些草烂在地里,能当肥料,让庄稼长得更好。”
“肥料?”傅铁山愣了一下。村里人种地,基本靠天吃饭,顶多撒点草木灰,对“绿肥”这种概念十分陌生。
“嗯!”傅少平用力点头,“我们可以先去割些那种紫花草,还有别的长得快的野草,铺在咱家地里,等它们烂了再翻进土里,说不定地就能肥一点。反正现在离播种还有段时间,试试也不费什么事。”
傅铁山将信将疑,但想到儿子之前带来的种种“奇迹”,又看到他那笃定的眼神,便点了点头:“成!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死马当活马医吧!”
于是,在别家都在平整土地准备直接播种的时候,傅铁山带着傅少平,开始了在村里人看来“不务正业”的行动——大量割取河滩、山坡上的各种青草,尤其是傅少平“指定”的紫云英、野豌豆等,一层层铺在自家的田里。
村里人见了,议论纷纷。
“傅铁山腿刚好,就开始瞎折腾了?”
“弄那么多草铺地里,招虫子吗?真是异想天开!”
“怕不是腿伤坏了脑子吧……”
面对这些风言风语,傅铁山起初还有些不自在,但看到儿子毫不在意,依旧认真地跟着他一起割草、铺草,他的心也渐渐定了下来。杨氏虽然也不懂,但她无条件地支持丈夫和儿子。
铺完草后,傅少平又建议父亲去林子边缘收集一些腐殖土(烂树叶和泥土的混合物),撒在草层上。傅铁山也照做了。
接下来就是等待青草和腐殖土在雨水和微生物作用下慢慢腐熟。
在这段空闲期,傅少平并没有闲着。他将目光投向了山林。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,也是许多山珍冒头的时候。他凭借超凡的灵觉,带着狗娃,找到了几处村里人尚未发现的、生长着更多黑木耳的腐木区,还发现了一小片野生的山韭菜和蕨菜。这些新鲜的野菜,极大地丰富了傅家的餐桌。
他还“偶然”发现,某种被村民视为杂草、牛羊不食的“臭蒿”,晾干后点燃,有很好的驱赶蚊虫的效果。春夏季山间蚊虫滋生,这无疑是个实用的发现。
时间一天天过去,傅家田里铺盖的青草渐渐变黑、腐烂,与土壤开始融合。
约莫半个月后,傅铁山用锄头翻动土地,惊讶地发现,原本板结坚硬的黄土,竟然变得疏松了不少,颜色也深了一些,抓在手里,似乎能感觉到一种湿润的、富含有机质的蓬松感!
“这……这地……”傅铁山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。他种了半辈子地,从未见过自家这块薄田有过如此好的墒情和土质!
杨氏也过来看,抓了一把土,惊喜道:“他爹,这土……好像真的不一样了!”
播种的日子到了。傅家没有足够的种子,最终还是向族长家借了玉米和豆种。但在傅少平的建议下,他们没有像往年那样密集播种,而是适当地扩大了株距,并且在玉米垄间套种了豆子(利用豆科植物固氮的特性)。傅少平还坚持将家里仅有的一点草木灰和自制的那点可怜的“藤根粉”残渣作为底肥,集中施在播种穴周围。
这一切做法,在循规蹈矩的村民看来,依旧是“胡闹”。但傅铁山和杨氏,已经习惯了听从儿子的“建议”。
种子播下后,傅少平依旧每天往田边跑。他并非施展什么法术,而是仔细观察着幼苗的长势,土壤的湿度。他会提醒父亲何时该间苗,何时需要稍微培土。他的建议总是恰到好处,仿佛能听懂庄稼的“语言”。
春雨贵如油。几场春雨过后,傅家地里的玉米和豆苗破土而出,绿油油一片。与旁边其他人家地里稀疏发黄的苗情相比,傅家地里的苗显得格外茁壮、整齐,绿得晃眼。
这下,村里人再也说不出风凉话了,取而代之的是惊疑和羡慕。
“傅铁山家的苗咋长那么好?”
“难道铺草真有用?”
“他家平娃儿……邪门得很啊……”
傅少平对周围的议论充耳不闻。他站在田埂上,看着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的幼苗,感受着脚下土地传来的、微弱却真实的生机勃发之意。
春耕只是第一步。他知道,想要真正让这个家站稳脚跟,还需要更多的谋画。比如,如何利用夏季山林更多的产出,如何为秋季可能到来的、比往年稍好一点的收成,找到更好的储存或交换方式……
这一世的修行,已从求生存,悄然过渡到了谋发展。他的“道”,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,扎下了更深的根系。
傅家地里那一片与众不同的、长势喜人的青苗,成了望山村这个春天最引人注目的风景。起初的质疑和嘲笑,渐渐被好奇和打探所取代。总有村民假装路过傅家的地头,蹲下身捏一把土,或是盯着那绿得发亮的苗子啧啧称奇。 ↑返回顶部↑
“肥料?”傅铁山愣了一下。村里人种地,基本靠天吃饭,顶多撒点草木灰,对“绿肥”这种概念十分陌生。
“嗯!”傅少平用力点头,“我们可以先去割些那种紫花草,还有别的长得快的野草,铺在咱家地里,等它们烂了再翻进土里,说不定地就能肥一点。反正现在离播种还有段时间,试试也不费什么事。”
傅铁山将信将疑,但想到儿子之前带来的种种“奇迹”,又看到他那笃定的眼神,便点了点头:“成!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死马当活马医吧!”
于是,在别家都在平整土地准备直接播种的时候,傅铁山带着傅少平,开始了在村里人看来“不务正业”的行动——大量割取河滩、山坡上的各种青草,尤其是傅少平“指定”的紫云英、野豌豆等,一层层铺在自家的田里。
村里人见了,议论纷纷。
“傅铁山腿刚好,就开始瞎折腾了?”
“弄那么多草铺地里,招虫子吗?真是异想天开!”
“怕不是腿伤坏了脑子吧……”
面对这些风言风语,傅铁山起初还有些不自在,但看到儿子毫不在意,依旧认真地跟着他一起割草、铺草,他的心也渐渐定了下来。杨氏虽然也不懂,但她无条件地支持丈夫和儿子。
铺完草后,傅少平又建议父亲去林子边缘收集一些腐殖土(烂树叶和泥土的混合物),撒在草层上。傅铁山也照做了。
接下来就是等待青草和腐殖土在雨水和微生物作用下慢慢腐熟。
在这段空闲期,傅少平并没有闲着。他将目光投向了山林。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,也是许多山珍冒头的时候。他凭借超凡的灵觉,带着狗娃,找到了几处村里人尚未发现的、生长着更多黑木耳的腐木区,还发现了一小片野生的山韭菜和蕨菜。这些新鲜的野菜,极大地丰富了傅家的餐桌。
他还“偶然”发现,某种被村民视为杂草、牛羊不食的“臭蒿”,晾干后点燃,有很好的驱赶蚊虫的效果。春夏季山间蚊虫滋生,这无疑是个实用的发现。
时间一天天过去,傅家田里铺盖的青草渐渐变黑、腐烂,与土壤开始融合。
约莫半个月后,傅铁山用锄头翻动土地,惊讶地发现,原本板结坚硬的黄土,竟然变得疏松了不少,颜色也深了一些,抓在手里,似乎能感觉到一种湿润的、富含有机质的蓬松感!
“这……这地……”傅铁山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。他种了半辈子地,从未见过自家这块薄田有过如此好的墒情和土质!
杨氏也过来看,抓了一把土,惊喜道:“他爹,这土……好像真的不一样了!”
播种的日子到了。傅家没有足够的种子,最终还是向族长家借了玉米和豆种。但在傅少平的建议下,他们没有像往年那样密集播种,而是适当地扩大了株距,并且在玉米垄间套种了豆子(利用豆科植物固氮的特性)。傅少平还坚持将家里仅有的一点草木灰和自制的那点可怜的“藤根粉”残渣作为底肥,集中施在播种穴周围。
这一切做法,在循规蹈矩的村民看来,依旧是“胡闹”。但傅铁山和杨氏,已经习惯了听从儿子的“建议”。
种子播下后,傅少平依旧每天往田边跑。他并非施展什么法术,而是仔细观察着幼苗的长势,土壤的湿度。他会提醒父亲何时该间苗,何时需要稍微培土。他的建议总是恰到好处,仿佛能听懂庄稼的“语言”。
春雨贵如油。几场春雨过后,傅家地里的玉米和豆苗破土而出,绿油油一片。与旁边其他人家地里稀疏发黄的苗情相比,傅家地里的苗显得格外茁壮、整齐,绿得晃眼。
这下,村里人再也说不出风凉话了,取而代之的是惊疑和羡慕。
“傅铁山家的苗咋长那么好?”
“难道铺草真有用?”
“他家平娃儿……邪门得很啊……”
傅少平对周围的议论充耳不闻。他站在田埂上,看着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的幼苗,感受着脚下土地传来的、微弱却真实的生机勃发之意。
春耕只是第一步。他知道,想要真正让这个家站稳脚跟,还需要更多的谋画。比如,如何利用夏季山林更多的产出,如何为秋季可能到来的、比往年稍好一点的收成,找到更好的储存或交换方式……
这一世的修行,已从求生存,悄然过渡到了谋发展。他的“道”,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,扎下了更深的根系。
傅家地里那一片与众不同的、长势喜人的青苗,成了望山村这个春天最引人注目的风景。起初的质疑和嘲笑,渐渐被好奇和打探所取代。总有村民假装路过傅家的地头,蹲下身捏一把土,或是盯着那绿得发亮的苗子啧啧称奇。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