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9章(2 / 3)
他开始有意识地安排“后事”。
他首先与父母进行了一次深谈。没有透露轮回之秘,只是说自己可能因“山神召唤”或“机缘所致”,将来或许会离开村子,外出游历,归期不定。他叮嘱父母,家中积攒的钱财已足够他们安享晚年,蒙学之事有族长和林家照应,无需过多操心。他将整理好的草药图谱、农耕笔记、以及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,郑重地交给父母,希望他们能善用这些,帮助乡邻,持守家业。
傅铁山和杨氏早已察觉儿子非同寻常,闻言虽有不舍与担忧,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。他们知道,儿子的天地,绝不止于这小小的望山村。
随后,傅少平又找到族长傅老栓和狗娃等几个亲近的孩童,分别给予了嘱托和鼓励。他告诉狗娃,读书明理是根本,将来若能走出山村,需记得回报乡里。
一切安排妥当,在一个晨曦微露、朝霞满天的清晨,傅少平告别了泪眼婆娑却强忍不舍的父母,没有惊动任何村民,只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,悄然离开了望山村。
他沿着村后的小路向深山走去,步伐从容,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挺拔。他没有回头,但神识却能清晰地“看到”父母站在院门口久久凝望的身影,听到村子里逐渐响起的鸡鸣犬吠,感受到那片他倾注了三年心血的土地散发出的安宁与生机。
行至无人之处,傅少平停下脚步。他闭上双眼,心神沉入识海,沟通那卷《百世书》。
“第二世,体验生之苦,践行创造道,守护一方土,功德圆满,当归。”
随着他的意念,《百世书》第二页光芒大放,上面的文字与图案仿佛活了过来,散发出温暖的辉光,将他这一世的经历、感悟、情感尽数吸纳、沉淀。他感觉到自己的意识正在从这具生活了九年的躯壳中抽离,那种与父母、与村庄、与这片山水的血脉联系和深刻羁绊,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去,化作最精纯的精神资粮,融入他的不朽道心。
没有惊天动地的异象,只有山风轻轻拂过林梢,带来草木的清新气息。
当傅少平再次“睁开”眼时,他已身处一片混沌朦胧的空间,眼前是缓缓翻开的、散发着更加古老深邃气息的《百世书》第三页。第二世望山村傅少平的一切,已成过往,化为他永恒道途中一颗璀璨而温暖的星辰。
那个从一贫如洗、濒临绝境的六岁稚童,到名动乡里、泽被一方的“小先生”,他用三年的时光,以智慧和仁心,彻底改变了一个家庭、一个村落的命运,也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,深深埋在了那片土地之中。
潜龙已腾渊,而他的百世轮回,才刚刚启程。新的世界,新的身份,新的挑战,正在书页的另一端,等待着他的降临。
混沌意识如退潮般缓缓凝聚,剥离了山野的清风与泥土的气息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、清雅而独特的墨香与宣纸味道。
傅少平“睁开”了眼。
映入眼帘的,不再是望山村那低矮的茅草屋顶,而是一间宽敞雅致的书房。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书架,整齐地码放着线装古籍与卷轴。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置于窗前,上面摆放着精致的笔架、砚台、笔洗、镇纸,还有几卷摊开的、墨迹未干的画卷。窗外,可见亭台楼阁一角,飞檐斗拱,显然是大户人家。
他低头看向自身,穿着一件月白色的绸缎儒衫,身体约莫十二三岁年纪,手指纤细白皙,带着常年执笔留下的薄茧。
属于这一世的记忆,如同涓涓细流,涌入他的脑海。
此世,他名为沈墨,乃江南富庶之地、书香门第沈家的嫡系子弟。沈家虽非钟鸣鼎食的权贵之门,却是传承数代、颇负盛名的书画世家。祖父沈周更是当代丹青大家,名动江南。
他这一世的父亲沈文渊,书画造诣虽不及祖父,却也是知名文人,母亲苏氏出身官宦,知书达理。沈墨自小便展现出惊人的书画天赋,被视为沈家艺术的继承人,备受家族期望。
然而,与上一世的山野求生截然不同,这一世的他,面临的是一种无形的、来自“风雅”与“规矩”的束缚。家族期望他承袭家学,在既定的书画道路上登峰造极,光耀门楣。每日的生活,便是临摹古帖,研习画谱,学习经史子集,为将来的科举或艺术扬名做准备。
这种被精心规划、缺乏“生气”的生活,让继承了傅少平那历经两世磨砺、追求超脱与自在道心的灵魂,感到一种深深的桎梏。
他走到书案前,看着上面一幅刚刚完成的、临摹前朝花鸟大家的作品。笔法精到,设色典雅,形神兼备,几乎可以假乱真。在任何人看来,这都是一幅足以令同龄人惊叹的佳作。
但傅少平(沈墨)却微微蹙起了眉头。
这画,美则美矣,却缺少了一丝灵魂。它完美地复刻了前人的技法和意境,却唯独没有属于“沈墨”,更没有属于他傅少平的东西。它像一件精美的瓷器,却没有窑火淬炼后独有的生命气息。
“墨儿,画得如何了?”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响起。
傅少平转身,看到父亲沈文渊不知何时已站在门口,正含笑看着他。沈文渊年近四十,面容清癯,气质儒雅,眼中带着对儿子的期许。
“回父亲,已临摹完毕。”傅少平(沈墨)躬身行礼,姿态无可挑剔。
沈文渊走上前,仔细端详那幅画,眼中露出满意之色:“不错,笔力又见精进,对古意的把握也愈发纯熟了。假以时日,必能超越为父,直追你祖父的境界。”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,“切记,我沈家书画,首重传承,根基在于对古法的深刻理解与娴熟运用。万不可好高骛远,追求那些奇技淫巧,堕了家风。”
“孩儿谨记父亲教诲。”傅少平垂首应道,心中却是一片清明。 ↑返回顶部↑
他首先与父母进行了一次深谈。没有透露轮回之秘,只是说自己可能因“山神召唤”或“机缘所致”,将来或许会离开村子,外出游历,归期不定。他叮嘱父母,家中积攒的钱财已足够他们安享晚年,蒙学之事有族长和林家照应,无需过多操心。他将整理好的草药图谱、农耕笔记、以及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,郑重地交给父母,希望他们能善用这些,帮助乡邻,持守家业。
傅铁山和杨氏早已察觉儿子非同寻常,闻言虽有不舍与担忧,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。他们知道,儿子的天地,绝不止于这小小的望山村。
随后,傅少平又找到族长傅老栓和狗娃等几个亲近的孩童,分别给予了嘱托和鼓励。他告诉狗娃,读书明理是根本,将来若能走出山村,需记得回报乡里。
一切安排妥当,在一个晨曦微露、朝霞满天的清晨,傅少平告别了泪眼婆娑却强忍不舍的父母,没有惊动任何村民,只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,悄然离开了望山村。
他沿着村后的小路向深山走去,步伐从容,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挺拔。他没有回头,但神识却能清晰地“看到”父母站在院门口久久凝望的身影,听到村子里逐渐响起的鸡鸣犬吠,感受到那片他倾注了三年心血的土地散发出的安宁与生机。
行至无人之处,傅少平停下脚步。他闭上双眼,心神沉入识海,沟通那卷《百世书》。
“第二世,体验生之苦,践行创造道,守护一方土,功德圆满,当归。”
随着他的意念,《百世书》第二页光芒大放,上面的文字与图案仿佛活了过来,散发出温暖的辉光,将他这一世的经历、感悟、情感尽数吸纳、沉淀。他感觉到自己的意识正在从这具生活了九年的躯壳中抽离,那种与父母、与村庄、与这片山水的血脉联系和深刻羁绊,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去,化作最精纯的精神资粮,融入他的不朽道心。
没有惊天动地的异象,只有山风轻轻拂过林梢,带来草木的清新气息。
当傅少平再次“睁开”眼时,他已身处一片混沌朦胧的空间,眼前是缓缓翻开的、散发着更加古老深邃气息的《百世书》第三页。第二世望山村傅少平的一切,已成过往,化为他永恒道途中一颗璀璨而温暖的星辰。
那个从一贫如洗、濒临绝境的六岁稚童,到名动乡里、泽被一方的“小先生”,他用三年的时光,以智慧和仁心,彻底改变了一个家庭、一个村落的命运,也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,深深埋在了那片土地之中。
潜龙已腾渊,而他的百世轮回,才刚刚启程。新的世界,新的身份,新的挑战,正在书页的另一端,等待着他的降临。
混沌意识如退潮般缓缓凝聚,剥离了山野的清风与泥土的气息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、清雅而独特的墨香与宣纸味道。
傅少平“睁开”了眼。
映入眼帘的,不再是望山村那低矮的茅草屋顶,而是一间宽敞雅致的书房。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书架,整齐地码放着线装古籍与卷轴。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置于窗前,上面摆放着精致的笔架、砚台、笔洗、镇纸,还有几卷摊开的、墨迹未干的画卷。窗外,可见亭台楼阁一角,飞檐斗拱,显然是大户人家。
他低头看向自身,穿着一件月白色的绸缎儒衫,身体约莫十二三岁年纪,手指纤细白皙,带着常年执笔留下的薄茧。
属于这一世的记忆,如同涓涓细流,涌入他的脑海。
此世,他名为沈墨,乃江南富庶之地、书香门第沈家的嫡系子弟。沈家虽非钟鸣鼎食的权贵之门,却是传承数代、颇负盛名的书画世家。祖父沈周更是当代丹青大家,名动江南。
他这一世的父亲沈文渊,书画造诣虽不及祖父,却也是知名文人,母亲苏氏出身官宦,知书达理。沈墨自小便展现出惊人的书画天赋,被视为沈家艺术的继承人,备受家族期望。
然而,与上一世的山野求生截然不同,这一世的他,面临的是一种无形的、来自“风雅”与“规矩”的束缚。家族期望他承袭家学,在既定的书画道路上登峰造极,光耀门楣。每日的生活,便是临摹古帖,研习画谱,学习经史子集,为将来的科举或艺术扬名做准备。
这种被精心规划、缺乏“生气”的生活,让继承了傅少平那历经两世磨砺、追求超脱与自在道心的灵魂,感到一种深深的桎梏。
他走到书案前,看着上面一幅刚刚完成的、临摹前朝花鸟大家的作品。笔法精到,设色典雅,形神兼备,几乎可以假乱真。在任何人看来,这都是一幅足以令同龄人惊叹的佳作。
但傅少平(沈墨)却微微蹙起了眉头。
这画,美则美矣,却缺少了一丝灵魂。它完美地复刻了前人的技法和意境,却唯独没有属于“沈墨”,更没有属于他傅少平的东西。它像一件精美的瓷器,却没有窑火淬炼后独有的生命气息。
“墨儿,画得如何了?”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响起。
傅少平转身,看到父亲沈文渊不知何时已站在门口,正含笑看着他。沈文渊年近四十,面容清癯,气质儒雅,眼中带着对儿子的期许。
“回父亲,已临摹完毕。”傅少平(沈墨)躬身行礼,姿态无可挑剔。
沈文渊走上前,仔细端详那幅画,眼中露出满意之色:“不错,笔力又见精进,对古意的把握也愈发纯熟了。假以时日,必能超越为父,直追你祖父的境界。”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,“切记,我沈家书画,首重传承,根基在于对古法的深刻理解与娴熟运用。万不可好高骛远,追求那些奇技淫巧,堕了家风。”
“孩儿谨记父亲教诲。”傅少平垂首应道,心中却是一片清明。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