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16章 造人领域的权威(1 / 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第1116章 造人领域的权威
  青鸾女官化作青光离去后,送走了一脸委屈的广成子,女娲娘娘并未返回庭院,而是转身走向娲皇宫深处的“塑人坊”。
  此处虽名为“塑人坊”,但实际上却是一间藏书阁,阁内书架上摆满了自洪荒开辟以来的卷宗,从人族诞生之初的繁衍记录,到三界各族的血脉图谱,皆是她万年积累的心血。
  女娲造人的过程,可不是神话描述中,随便搞点泥巴注入神力,揉捏成形吹口仙气那么简单,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玄学系统工程。
  哪怕神仙之力真是一种“想啥来啥”意念具现化的超能力,也要将一切细节都想明白、想透彻了,才能去幻想照见现实,创造出合乎生存逻辑的生物。
  要不然以生命的复杂程度,哪怕是个蓝藻一类结构简单的原始生命,寻常人想破头,只怕想象出来的东西,都很难自洽,更不要说具有自我繁衍能力,形成一个物种种群,一代一代繁衍生存下去。
  女娲也不是造完人就放任不管了,在人族诞生之后相当漫长的时间里,她都在采样、观察、比对、分析,寻找自己作品的缺陷和进一步完善的方法。
  等待手下的女官带着资料回禀这段时间,女娲决定先结合自己的经验,对闻瑞取得的成功推演一番,看看能不能在看到资料之前,自己就先弄清楚闻瑞的秘诀究竟是什么。
  这就好像一个学霸,遇到了一道难题,在看参考答案之前,总要尝试自己解题,不然会觉得非常不甘心。
  推开塑人阁的雕木门,一股混杂着墨香与泥土气息的温润凉风扑面而来。
  阁内并非传统仙府的模样:左侧书架上堆迭着如山的兽皮卷与竹简,最顶层那卷用上古符文撰写的《造人录》记载着她当年“以五色石为骨、引混元之气为魂、取息壤塑血肉”的造人心得。
  女娲取过《造人录》,徐徐翻开,记忆仿佛也回到了无数万年前。
  只见造人录开篇以朱砂绘制的息壤图谱为引,符文记载:
  “造人需取洪荒三灵之材:一为九天息壤,择其黏性如脂、蕴含地脉灵气者,经混沌火淬炼三日夜,去其杂质,留其精元,为肉身之基;”
  “二为天河之水,取星月映照时的清冽之水,混合昆仑仙草汁液,滤去浊质,得‘灵液’,为血脉之源;”
  “三为混沌清气,采自天地初开时的本源之气,需以元神温养百日,使其柔而不散,为生机之核。”
  ……
  光是筛选造人的原材料,女娲就足足耗费了百余年,走遍了洪荒三界每一个角落,光是这一个环节付出的辛苦,丝毫不比尝百草的神农少。
  略过了材质篇,又翻过了“塑体篇”和“点魂篇”,终于翻到了女娲想要细细查阅的“繁衍篇”。
  此篇才是《造人录》的核心,是女娲造人过程之中攻克的最大难关,在完成这一篇章之后,造人大业才算功德圆满,终于成功了。
  不然的话,造出来的物种即便有体魄有灵魂,却不能繁衍,和土偶傀儡也没什么两样,根本不可能获得天道降下的无量功德。
  没这一篇的话,会制造傀儡的神仙、妖王、魔皇多了去了,凭什么她女娲能拔得头筹,功德封圣?
  兽皮卷上附着大量手绘的“血脉图谱”,符文记载着女娲对人族遗传学的早期认知。
  她虽不知“基因”之名,却通过观察人族繁衍规律,总结出“血脉传承”的奥秘:
  “人族繁衍,需男女各出‘精血’,精血相融,凝为‘胎元’。男子精血如‘种’,含‘阳脉之息’;女子精血如‘土’,含‘阴脉之息’,‘种’入‘土’中,得天地灵气滋养,便生胎元。”
  卷中详细记录了她的观察与研究:
  “观百户人族繁衍,若父母皆身形高大,子女多高大;若父母皆目明耳聪,子女多灵秀;若父母有先天缺憾(如缺指、目盲),子女偶有同症,此为‘血脉相承之理’。”
  “吾取不同人族的精血,以灵液稀释后观察,见精血中有‘细微颗粒’,颗粒中藏‘传承之息’,为互为阴阳表里之双脉螺旋之形,父母之‘息’相合,便定子女之形、之智、之能……”
  ……
  翻看一阵,女娲放下了《造人录》,皱眉来到书架前,一脸嫌弃却又无可奈何地从书架最里层,取出了一本装帧精美的纸质书。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